3.1.3 钢筋和混凝土施工(五)
后张法
1)采用金属或塑料管道构成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的孔道时,应符合下列规定:
(1)管道的规格、尺寸应符合设计规定,且其内横截面积应不小于预应力筋净截面积的2倍;对长度大于60m的管道,宜通过试验确定其面积比是否可以进行正常的压浆作业。
(2)管道应按设计规定的坐标位置进行安装,并应采用定位钢筋固定,使其能牢固地置于模板内的设计位置,且在混凝土浇筑期间不产生位移。管道与普通钢筋重叠时,应移动普通钢筋,不得改变管道的设计坐标位置。
(3)所有管道均应在每个顶点设排气孔及需要时在每个低点设排水孔,在每个顶点和两端设检查孔。压浆管、排气管和排水管应是最小内径为20mm的标准管或适宜的塑性管,与管道之间的连接应采用金属或塑料结构扣件,长度应足以从管道引出结构物以外。
2)后张法预应力筋的张拉和锚固应符合下列规定:
(1)张拉时,结构或构件混凝土的强度、弹性模量(或龄期)应符合设计规定;设计未规定时,混凝土的强度应不低于设计强度等级值的80%,弹性模量应不低于混凝土28d弹性模量的80%。当采用混凝土龄期代替弹性模量控制时应不少于5d。***
(2)预应力筋张拉端的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;当设计未要求时,应符合下列规定:
①对钢束长度小于20m的直线预应力筋可在一端张拉;对曲线预应力筋或钢束长度大于或等于20m的直线预应力筋,应采用两端张拉。
②当同一截面中有多束一端张拉的预应力筋时,张拉端宜分别交错设置在结构或构件的两端。
③预应力筋采用两端张拉时,宜两端同时张拉;或先在一端张拉锚固后,再在另一端补足预应力值进行锚固。
(1)两端张拉时,各千斤顶之间同步张拉力的允许误差宜为±2%。
表3.1-9 后张法预应力筋张拉程序
注:1.表中σcon为张拉时的控制应力,包括预应力损失值;
2.两端同时张拉时,两端千斤顶升降压、画线、测伸长等工作应基本一致;
3.超张拉数值超过设计或现行《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》JTG/T 3650-2020规定的最大超张拉应力限值时,应按设计或规范规定的限值进行张拉。
(2)切割后预应力筋的外露长度不应小于30mm,且不应小于1.5倍预应力筋直径。锚具应采用封端混凝土保护,当需长期外露时,应采取防止锈蚀的措施。***
3)后张法预应力孔道压浆及封锚
(1)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后,孔道应尽早压浆,且应在48h内完成,否则应采取避免预应力筋锈蚀的措施。压浆用水泥浆的强度
应符合设计规定。
(2)压浆时,对曲线孔道和竖向孔道应从最低点的压浆孔压入;对结构或构件中以上下分层设置的孔道,应按先下层后上层的顺序进行压浆。同一孔道的压浆应连续进行,一次完成。压浆应缓慢、均匀地进行,不得中断,并应将所有最高点的排气孔依次打开和关闭,使孔道内排气通畅。
(3)压浆时,每一工作班应制作留取不少于3组尺寸为40mm×40mm×160mm的试件,标准养护28d,进行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试验,作为水泥浆质量评定的依据。
(4)压浆过程中及压浆后48h内,结构或构件混凝土的温度及环境温度不得低于5°C,否则应采取保温措施,并应按冬期施工的要求处理,浆液中可适量掺用引气剂,但不得掺用防冻剂。当环境温度高于35°C时,压浆宜在夜间进行。
(5)对后张预制构件,在孔道压浆前不得安装就位;压浆后,应在浆液强度达到规定的强度后方可移运和吊装。
重点:
一、普通混凝土施工:(1)抗压强度检验(2)高出倾倒(2m)(3)施工缝处理(4)离席处理。
二、预应力混凝土(1)方法:先张(放张)、后张(预留孔道、压浆)(2)体系判断,有粘结。(3)流程、识图(4)张拉设备配套和检验(5)张拉要求(双控指标LL、LS、初应力、张拉程序,张拉时间,拆测模时间)(6)后张(方法,张拉端选择)